欢迎来到合乐彩票登录官网
当前位置:
访问量:
部门栏目访问量:
行业报告
那年,中国著名的7位女物理学家,3位在核工业
时间:2022年03月08日 来源:中国核工业 点击量: 分享:

1980年代,我国有7位著名的女物理学家:王承书、何泽慧、谢希德、李林(学部委员)、高兆兰(中山大学)、周如松(武汉大学)、洪晶(哈尔滨工业大学)。

其中3位选择了高科技战略产业——核工业,她们是王承书、何泽慧和李林。她们用不服输的倔劲儿,打破了世人对女性学不好理科的偏见,更打破了女性不能钻研高精尖科技领域并取得杰出成就的社会固有认知。

王承书:西方学界深信,她一定会获诺奖

打破“女孩子学不好理科”的偏见

微信图片_20220308083133.jpg

▲王承书

王承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

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书香世家,1930年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从贝满女中毕业。十八岁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是班内唯一一个女学生,连续三年全系第一。1934年王承书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王承书用她的经历证明了女子和男子没有什么不一样,甚至能做得比男子更好,打破了世人对女孩学不好理科的偏见。

为祖国毅然投身核工业

1941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师从国际物理学权威教授乌伦贝克,开始了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研究。留美期间,凭借极强的数学天分,她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轰动世界,王承书让西方科学界深信,只要她坚持下去,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她却放弃了这条道路,于1956年回到了祖国,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装满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

微信图片_20220308083136.jpg

▲工作中的王承书

回国后,王承书经历了三次转行。在我国热核聚变领域一片空白的时期,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早已在自己热爱的专业上功成名就的她,接到钱三强邀请时,欣然投身核工业。1961年3月,钱三强希望她负责当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缩铀研制工作,王承书毅然答应。1964年,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钱三强问她是否能够继续为国家的核事业,隐姓埋名一辈子,她依然选择了“是”。

何泽慧:她排名第一,钱三强第二

“苏南才女”初长成

微信图片_20220308083139.jpg

▲何泽慧

何泽慧,中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4年3月5日,何泽慧出生于苏州市十全街的“两渡书屋”。母亲王季山是物理学翻译家,外祖母王谢长达是清末妇女运动领袖,深受“科学治国”思想的影响,1906年创办了著名的“振华女校”。殷实的家境、开明的思想让何泽慧和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女性命运不同,她成长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苏南才女”。

“你们不让我念,我偏念!”

1932年,何泽慧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一踏进校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盆冷水。那年,物理系一共招收28名学生,其中有10位女生。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教授们认为,女生学习物理难以学有所成,于是劝说她们转系。这可气坏了自幼在男女平等家庭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何泽慧,她据理力争:为什么在考试成绩之外,设立性别条件?何泽慧显示出性格里倔强的一面:“你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你们不让我念,我偏念!”最后,系里只好妥协,同意女生试读一学期,但成绩不行的话一定要转走。    

微信图片_20220308083141.png

▲何泽慧与钱三强

那时,国内大学宽进严出,清华的课业尤为繁重。四年的学习中,不断有人退出物理专业,何泽慧不仅没有转系,而且还以论文全班最高分的优异成绩毕业。排名第二的则是她未来的“科学伴侣”钱三强。

她是“中国的居里夫人”

微信图片_20220308083144.png

▲在国外工作的何泽慧

何泽慧毕业后前往德国,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她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1946年,何泽慧前往法国,与钱三强一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在这期间,她与合作者首次发现并研究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引起国际科学界巨大反响,被媒体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回国后,何泽慧与合作者一同自力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何泽慧也作出了卓越贡献。彭桓武曾回忆:“在氢弹的研制过程中,资料里有一个数据,我们觉得不大可靠,就让重测这个数据。平常的物理实验做一个要两三年,而我们搞氢弹剩下的时间只有一两年了,所以这个实验要求几个月做出来。何泽慧带领团队白天晚上做,几个月做出来了,证明原来的数据不对。这让核武器研究没有走弯路,没有走错误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李林:材料科学的涛头女杰

机械系唯一的女生

微信图片_20220308083146.jpg

▲李林

李林,中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3年10月,李林出生时,父亲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母亲是北师大附中钢琴教师。科学与艺术结合,使李林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6岁跳级考取贵阳医学院,然而,母亲坚持让她就近到广西大学读书。因为广西大学没有医学系,于是她成了机械系唯一的女生。毕业后,受父亲李四光影响,李林申请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奖学金,希望攻读弹性力学专业硕士。弹性力学的英文是Elasticity,当时秘书发信时不小心把E错打成P,于是李林走上了研究塑性力学的道路。求学期间李林非常刻苦,一天中十几个小时都用来学习。拿到硕士学位后李林又到剑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学习电子显微镜和金相学,两年后顺利完成博士答辩,并在答辩的第二天就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那年她才27岁。

开拓我国反应堆材料学研究

新中国建设需要钢铁,李林被派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制“球墨铸铁”;1956年8月,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在北京房山开工兴建。当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所长的钱三强约见李林:“我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需要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专家,我们考虑调你来所。”9月,成立金属物理室(第六研究室),李林任副主任。筹建研究室和科研工作的重担主要落在李林肩上。1958年,反应堆建成。李林正式调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

1646699593979501.jpg

▲工作中的李林

第六研究室从事核材料的研究,主要承担反应堆材料及燃料组件堆内行为研究。一批批大学生来室报到,李林就是这支年轻队伍的指挥员。六室设立四个大组:燃料元件组,新材料性能试验组,基础理论组和综合组。在任务艰巨、担子沉重的情况下,李林提出边筹建、边开展科研的工作方针,带领这支年轻的研究集体,在我国开拓了反应堆材料研究这个新领域。

在核武器研制带动核工业大发展的60年代,李林带领的研究集体为生产堆和核潜艇反应堆设计、建造提供了大量燃料、材料腐蚀及辐照后性能数据,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说过,

我不相信原子、核子、分子

是会喜欢男人而不喜欢女人去研究它们?

事实正是如此,

事业只钟情钟情于它们的人。

女性,

也一样能在原子能领域取得斐然成就。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