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合乐彩票登录官网
当前位置:
>
访问量:
了不起的核工业
第3集 蜕变开始的地方
时间:2022年03月04日 来源:中核集团 点击量: 分享:

曾几核时

116塔的来历

1646468502593764.jpg

20世纪70年代初,纯化生产线萃取工序优化组合成功,使萃取处理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40%,硝酸消耗不断降低,受到厂部表扬。1976年4月,在萃取几项重大改革中,最令人难忘的是116塔的诞生。

纯化车间决定将萃取工序的所有塔式设备重新进行优化组合,进一步挖掘设备的潜力,实现由二组萃取改为四组萃取(后多塔串联萃取)。但改造要结合实际情况,部分辅助作业的塔式设备则必须占用,因而萃余煤油捕收也就没法进行。很明显,克服部分设备不足则是改造的重点和成败的关键。

1646468519338653.jpg

当时,三车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主管机动的副主任积极主张改造;另一种是仓库的管理员,因没有原材料,建议延迟改造。

在困难面前大家没有低头退却,而是迎难而上。管工组副组长王福涛同志挺身而出,作了响亮的回答:“没有设备我们克服困难自己动手造,没有材料,我们发动群众到废品堆里找。”

在王福涛同志的带领下,大家经过多方寻找,终于从二七二厂堆放的废品堆里捡回了百余块不锈钢边角余料。在小组加工设备极其缺乏,且没有制造大型设备经验的条件下,大家以极其认真的态度,一块一块的修剪、拼焊,全组同志不畏艰难,团结奋战,苦干50余天,终于用116块废钢板拼制了一个直径为1米、高7.85米,总面积为31平方米的不锈钢捕收塔。

这个塔的制造成功,满足了当时萃取改造的急需,而且为二七二厂非标设备制作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萃取工序进行多项试验立下了汗马功劳。

给球磨机动手术

1646468533952536.jpg

水冶生产线一车间有七台球磨机,之前球磨机内的衬板一直是生铁铸的,磨矿石时,机内要装24吨钢球,由于生产量大,衬板经常损坏。

原二七二厂一车间机修工段副段长刘国兴想起自己在鞍钢参观时,鞍钢的生产前端工序跟二七二厂非常相似,那场面了得,十分的壮观,铁矿石用小火车拉进矿仓,经皮带运输送至100台老虎口,破碎后的矿石再送到100台中细碎,矿石经细碎后,用皮带运至120台球磨机磨成矿浆,鞍钢球磨机用的是橡胶衬板,二七二厂为何不尝试着改造一下呢?即可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

刘国兴将自己的设想向工段、车间领导提了出来,立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车间主任孙宗介对这项技术更新十分感兴趣,并派专人去鞍钢调研。回厂后,刘国兴将对球磨机内更换橡胶衬板一事向小组职工通了通气,得到全组职工一致同意。

1646468548665519.jpg

在球磨机内更换橡胶衬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先把机内的生铁衬板分离出来,机内通风不畅,加之,电气焊同时工作,温度很高,常常是进去的人工作不到十分钟就大汗淋漓跑了出来,能够坚持半小时工作的人是少之又少。

当时年富力强的刘国兴,身体棒棒的能够在磨机内工作一个小时以上,再出来透透气。球磨机每换一次衬板,至少四天以上。小组加班加点,有时能够提前一、两天完成任务。生产任务重,加班是常有的事情,无论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随叫随到,领导职工一视同仁,没有人偷懒耍滑,没有什么加班费……一旦加班小组成员就全力以赴,埋头苦干。

后来,球磨机内加了橡胶衬板,钢球磨损较慢了,磨矿率也高了,这项技术的更新让刘国兴被评为当年的先进生产者,戴上大红花受到了表彰。

革新挖潜治“三虎”

微信图片_20220305162115.png

二车间是当时272厂的“水电气”用量大户,能源消耗占50%以上,曾有水电气“三虎”之称。

为制服三虎,节约能源。原二七二厂副厂长龙云枨白天奔波于各个岗位收集生产数据,晚上整理后,便一头钻进科技图书馆查阅参考资料。他与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研究,反复实践,三改供水管网,减少装机容量125千瓦/小时,节水145吨,制服了第一虎;对分级洗涤系统、矿运输系统、通风系统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降低了用电量。如:尾矿输送泵由1981年的每吨矿用电2.7度下降到每吨矿用电1.8度左右,制服了第二虎;为提高浸出塔余热利用率,他参考了有关资料研究设计旋流板塔,将浸出塔外排废气的用于原矿浆预热,使旋流器溢流矿浆,温度提高30多度,这一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后,每年可节约蒸汽1万多吨,节约成本约10万余元,制服了第三虎。

1646468576940156.jpg

请回答1958

——拍摄手记

1646468589166531.jpg

11月的湘南,雨过后艳阳高照的天,即便已入冬,南方的土地上也仍然是一边绿意。一行人扛着沉重的设备,由北至南跨越1400余公里,踏入这个曾经神秘的工厂,用镜头记录还原它的模样。

当我们踏入花园式的厂区,面对崭新的仪器设备时,很难想象63年前,这片土地的面貌和当时第一代核工业者是如何在这里战天斗地、开荒辟地的,通过查阅史料才能略知一二。

卯时,东方欲晓,日出而作

摄像老师们兵分两路,航拍、地拍同时开工,高效运转。为了拍摄日初,航拍老师五点来钟便起床,来到二七二的地标——厂碑进行拍摄。初冬的早晨有些凉,卖菜的大姐、交接班的工人,零零散散经过。矗立的厂碑与二七二同岁,几十年如一日,俯瞰这座小城,从“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到“湖南衡阳铀城”,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核工业者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汗水。

1646468603727216.jpg

辰时,晨光微熙,一日之计

地拍的第一站是二七二主工艺生产车间——铀纯化厂房。根据辐射防护相关要求,一行人换了鞋,套上大褂,戴好口罩和安全帽,全副武装进入生产区域。槽槽罐罐整齐排列的厂房里,导演来回走了一圈,寻找最佳拍摄点,接着设备、灯光、人员到位,导演耐心地给两个小青年“讲戏”,大家各司其职,在各自专业领域密切配合。看似简单的场景,老师们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拍摄,只为最好的呈现。几个小时过去了,厚重的口罩下,呼吸有些吃力,几位老师专注于拍摄,忘乎所以。

1646468619560089.jpg

未时,艳阳高照,汗湿衣襟

为还原建设初期拓荒的场景,一行人乘车前往山林,车只能停在小路旁,要拍摄原始山林的画面,只能靠步行。老师们头顶艳阳,扛着设备器材踏草前行,南方郁郁葱葱的植被割破了脸,小毛刺扎进了裤腿,身上粘满小苍耳,走一段已是一身汗,他们也全然不顾,反而为能拍摄到这样合适的素材而兴奋不已。

另一边,保留至今的红砖仓库、蒸汽机火车头,甚至是江边泵房、尖顶平房,这些保留至今的工业遗产和配套设施如瑰宝,透过镜头带我们梦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揭开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1646468633891911.jpg

酉时,日落西山,倦鸟归巢

查好日落的时间,提前选好一个视野开阔的楼顶,架好设备,日落的美景和厂房一同进入镜头中,即便是在这工作数十年,也才得此机会好好欣赏一番。随着下班铃响,职工们三三两两走出办公区域,长达一个小时的延时拍摄让老师们也能稍作休息。晚霞变换着色彩和角度,霞光由扩散渐渐收拢,最终,天空的光亮被厂房星星点点的灯光所取代,夜幕已至,24小时运转的厂房内,不知疲惫的核工业人仍兢兢业业坚守在岗。

1646468645166157.jpg

戌时,月明星稀,废寝忘食

静悄悄的科创检测楼内,只偶尔听见瓶子轻碰的声音。追求极致的摄像老师们为了让“黄饼”和二氧化铀产品更好地呈现在镜头前,反复调整着灯光和角度,碟内的二氧化铀产品在灯光下透着光泽,二七二铀业科创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确保核材料一克不少,也安静地守在一旁。

1646468664611320.jpg

伴着月光,为期3天的拍摄工作圆满结束。从日出到日暮,从高楼到山林,央视的老师们用敬业展示出他们的专业,作为一名在这片土地生活了30余年的核三代,我也有幸跟随摄制组重温核工业创业历程,更加了解脚下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奋斗与激情,坚韧与深情,让我对它,爱得更深沉。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