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调试的“司令员”——记“最美中核人”杨汝贞
杨汝贞(左一)在现场指导工作
在中核集团最近表彰的60位“最美中核人”中,有一位来自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因“敬业之美”而获此殊荣,他就是福清核电维修二处处长杨汝贞。
敬业之美,美在创新
提起杨汝贞,就不能不说到福清核电DCS项目。由于该项目延误严重,2011年,在工程节点逐步逼近的情况下,供货商无法按时提供实现节点所需DCS设备的情况已成定局。
以往遇到DCS供货延误,一般电厂只能干等。“现场节点迫在眉睫,设备不到货,调试的‘主干道’就建立不起来,后续的所有节点都无法实现,形势非常危急,我们不能再等了!”作为集团公司DCS专项组成员、福清核电DCS调试专项组组长,杨汝贞迅速理清工作思路。他带领技术团队深入分析系统架构,白天上班搞不完,晚上召集团队继续干。经过深思熟虑、细致全面的分析,一个采用四台交换机和机柜搭建临时系统的方案出炉。
“你这个方案行不行?”兄弟单位对方案的可行性表示怀疑。最小系统方案需要外方提供临时设备,“我们不同意提供设备,如果一定要提供设备的话,该方案的一切风险由你们承担!”老外摊摊手,赶紧撇清责任。
杨汝贞从容地说道:“我们对平台充分熟悉,可以保证万无一失。”最终,凭借临时方案,一条调试高速主干道搭建起来,福清核电先后完成了PX泵房进水、冷态功能试验等重大工程节点,成功破解DCS供货延误难题,为1号机组节约工期至少10个月。
敬业之美,美在坚持
如果DCS项目是“万里长征”的话,临时方案的成功实施只是翻过了第一个山头。完成DCS的调试,需要的是坚持的精神和快节奏的工作模式。在1号机组DCS项目执行期间,杨汝贞经常往返北京和福清现场,处理大量的技术、管理问题,为了节省时间,他把航班都安排在了晚上。DCS项目庞大且事务繁杂,无论是一层的软硬件验收,还是二层平台的问题协调,他想尽一切办法从中找到加快工程进度的突破点。
2012年春节期间,DCS一层软件验收终于有了消息。一旦能顺利验收,意味着后续的大面积调试可以进行。一边是家人期盼春节的合家团聚,一边是工作上的迫在眉睫,杨汝贞果断带领团队赴美参与验收。国内的春节假期正是其乐融融的日子,美国的波士顿郊外却遭受了35年来最大的暴风雪。杨汝贞带领验收团队白天进行验收工作,晚上分析测试方案。最终,上万份的测试用例被执行完毕,一层软件提前完成验收并发往现场,杨汝贞带领他的团队又打了一场漂亮仗。
敬业之美,美在追求
“金庸小说里的南帝北丐,武功了得,对个人的要求非常高;而‘天罡北斗阵’的七个人,每个人的武功不见得厉害,一个团队组成阵法,就威力无穷。对于一个处室,如何做到无论人员怎么变化,都能高效运转?练好‘天罡北斗阵’,就是一个处室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个处室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谈到处室管理时,杨汝贞形象地比喻道。
2014年6月份,福清核电维修处拆分,杨汝贞主持维修二处工作。新的使命,让他又有了新的思索。“如何提高维修的工作质量,锻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绩突出的维修队伍?”这成了杨汝贞的新问题。
“2015年,我们要对标先进,吸取国内外同行的管理思路,从先进的管理程序和体系、高素质和行为规范的维修人员队伍、高质量的维修文件三个方向去抓工作。”恰逢福清核电提出“增强期望”、打造“卓越电厂”的管理目标之际,杨汝贞的工作思路紧紧契合了上级的管理要求。
“维修二处还承担了5、6号机组也就是‘华龙一号’的生产准备任务,这也是我们目前工作的头等大事!”在杨汝贞心目中,“华龙一号”工程的顺利推进、投产是福清核电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李逊存 张嫣嫣)
为了巨人的屹立——记维修处的小伙伴们
总是冲在工作最前头的王力军(中)
在维修处小伙子们的眼里,核电厂巨人是这样构成的:机械设备构成了他的躯干,电气设备构成了他的血脉,仪控设备构成了他的大脑神经。在福清核电,有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是核电巨人的守护者,分别负责机械、电气、仪控设备维护保养及缺陷处理。正是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核电巨人才能抖擞精神,源源不断地为千家万户送去清洁电力。
“我要对兄弟们负责”
“现场哪个阀门出问题了?我先去看看!”记不清这是机械静机二班的王力军第几次在打头阵了,因为,他总是冲在工作的最前头。
王力军是班组负责人,也是大家的好大哥,“我要对兄弟们负责”是他的座右铭。
热试期间,静机二班是主蒸汽安全阀压力整定试验的实际执行者。王力军统筹安排,带领全体班组成员克服现场“温高、噪高、PM2.5高”的“三高”环境,通力配合,严谨执行。经过两天的昼夜奋战,终于完成21台主蒸汽安全阀的压力整定工作。
机械维修岗位任务繁重,由于设备各有巨细,大到泵体,小到阀门,任何未能及时处理的故障都可能成为机组隐患。无论是深不见底的泵坑,还是犄角旮旯的缝隙,都有机械维修人员辛勤工作的身影。王力军就在这种工作量大、工作环境恶劣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带领着兄弟们走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勇攀一个又一个高峰。
“年轻人就该有这股冲劲”
为人真诚、工作敬业是对维修一处电气科高压班汪路这几年来历程的真实写照。自2010年大学毕业来到福清核电的那一天起,他从未把自己当作新人,甚至没有给自己留出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如今,汪路已成为高压500kV开关站的工作负责人,从安装时的“福清速度”到调试时的送电一次性冲击无缺陷,每一个电气专业重大节点的背后都有他的汗水和坚持。更为难得的是,直到今天汪路仍然保持着高涨的工作热情。“年轻人就应该有这股冲劲!”他自己这样表示。
随着“华龙一号”落地福清,核电建设的理念与制度也在不断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并强化技能,才能在维修岗位上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外,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汪路经常翻阅大量的文件资料来充实自己。汪路说:“这份工作虽然有点辛苦,但是我很高兴。它使我的生活很充实,让我的心态更加积极向上。如果再回到五年前,我依然愿意选择这条核电之路!”
“变得越来越‘胆小’”
轮廓分明的面庞,隐隐含笑的双目,这是维修一处仪控科黄四和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仍略显青涩的年轻人已作为福清核电神经中枢的构建者和守护者默默耕耘了四年。
黄四和所在的自控一班是负责专控重要系统的仪控班组。自控一班成员曾机智准确地处理了多次紧急、重大缺陷,也曾利用自身丰富的维修经验成功排除了机组隐患。每一位组员都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和关键性而练就了敏锐的大脑和坚强的心脏。仅以黄四和负责的RPR系统举例,该系统的日常工作不仅涉及大量仪控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其中许多工作存在紧急停堆和触发安全专设动作的重大风险,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身负重责,有知而有畏。巨大的压力让黄四和习惯了小心翼翼,也在充满挑战的岁月里磨去了他年少的浮躁,使他逐渐沉淀厚积薄发。他坦言,进入福清核电工作后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变得越来越“胆小”,不敢犯错。
年轻的黄四和以他十足的冲劲和严谨细致的工作风格承受住了考验。数不清的On call和机组保驾经历让他迅速成长,成为了使领导和同事们信任的系统负责人。(李波 陈若滢 宣宏斌)
奔跑吧,基建科的兄弟
2014年对于福清核电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有考验、有收获也有希望,作为冲在机组建设最前线的工程管理处体会最为深切。说起这样一个“拔山头”的处室,人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土建科和安装科这两个“左膀右臂”,而低调的基建科却一直默默无闻地为整个厂区做着“稳后方”的工作。
基建科作为工程管理处四大科室之一,主要负责着整个厂前区所有子项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后期维护工作。另外,随着1号机组的商运,主厂区的维修工作也成为了基建科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基建科整个团队十个兄弟五五分地负责着这两项接口多、事情杂、协调量大的工作。
“绿叶”的情怀
罗成,一个年轻的“老员工”,也算是见证了整个厂前区大部分子项从开工到现在的后期维修过程,对于厂前区工作也是如数家珍。相对主厂区工程而言,厂前区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基建科到底是做什么的。而基建科的兄弟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的呢?罗成的回答可能说出了他们所有人的心声:工作存在就得有人去干,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虽然没有参与主工程的建设,但是现场所有人员的办公、饮食也是需要保障的。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为大家创造良好舒适的办公环境和干净卫生的就餐环境,并将厂前区这个“面子”以最好的姿态向外界展示出来。
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工程师陈友华体会颇多。厂前区前期建设中,为了达到各部门的要求,很多原设计并没有的设施都需要基建科的兄弟们自行评估设计,既要满足原设计的要求又要满足新的使用要求,这对以陈友华为代表的基建科兄弟而言无疑是一件具有挑战的工作。除此之外,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厂前区很多零星工程并没有对外发包,对于这一部分的工作从前期方案设计开始到最终建设完成便落到陈友华和其他四个兄弟身上了。
在厂前区建设高峰期的2010年,这五个兄弟就完成了20余项零星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这一年,这帮兄弟共完成了700余万元的产值,而这一年也是他们奔跑的开始。在最繁忙的时间里,“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几乎成为了常态,这帮兄弟也成为了处室里面的“加班达人”。事实证明他们完成得很漂亮,如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美丽整洁的厂前区就是对他们的工作最大的肯定。
“只能让家庭适应我们的工作”
基建科的另一项工作是主厂区土建维修,随着1号机组厂房的竣工移交,2号机组也蓄势待发。这也让主厂区厂房维修工作逐渐繁重,对于一个只有五个人员配置的团队而言难度确实很大。整个2014年,就是这五个兄弟连轴转保障了主厂区土建维修工作的正常运转。他们全年共处理各类工单526单、委托发出567份。由于只有五个兄弟,并且还要分为安装和土建两个大的专业,人员配备的捉襟见肘也就意味着他们每一个人必须连续至少负责一周以上的生产会议和工单跟踪。由于维修工作量大事杂,每天都会不停地接到电话或者系统上的任务,有提出维修问题的、有施工中遇到问题的、也有汇报完成的。为了避免遗忘,基建科这帮兄弟几乎是人手一个小本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些问题,确保“线上线下”双保险,不漏掉任何一项工作。
刘兴阳,这个2013年才从桃花江核电过来的年轻人算是这个维修团队里面最早接触这项工作的。对于他而言除了工作繁重之外,还有一个问题,由于2013年才到福清现场,没有切身参与过各厂房的建设,而目前的工作要求他必须对这些厂房非常熟悉。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刘兴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解决了,用他的话说就是多看(图纸)、多问(老员工)、多跑(现场)。
因为工作繁琐,这个负责维修的团队几乎忘记了休假的滋味。当问及如何调配和适应工作和家庭的时候,刘兴阳的回答让人感触:“我们没办法适应家庭,只能让家庭来适应我们的工作!”(曹钟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