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核聚变反应堆的模式图(上)。三菱重工接到的订单是中心土黄色部分的3个线圈。左为试制品 |
核聚变是在1亿度以上的温度下使等离子相互撞击,利用撞击时产生的能量发电,这个原理与太阳等恒星相同。与激发铀产生核裂变的传统核电相比,其优点是能量效率高、安全性好,不产生半衰期漫长的核废料。
三菱重工拿到的订单是“环向场线圈”,这是一个长14m、宽9m的巨型环状部件,能够产生强大的磁场。这个重要部件包围在圆环形真空容器外侧,用来控制、封闭容器内等离子。
业务化的前哨战
ITER计划从2007年开始实施,在大约1.7万亿日元的总业务费中,日本政府承担建设费的9.1%、运营费的13%。环向场线圈将建设18个,其中9个由日本提供。包括2012年承接的1个在内,三菱重工共承接了3个。金额共计355亿日元。东芝承接了2个,其余4个的生产商预计将在2013年度内敲定。容纳这些线圈的设备目前正在法国建设,将争取于2020年投入使用。
金额虽大,但对于核电站企业来说,面向ITER的业务还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三菱重工把能源业务视为发展领域的中心,而核电站正是核心之一。但现如今,作为基础的国内市场是以售后服务、协助核电站恢复运营为主,赢得新订单的希望渺茫。
该公司常务执行董事原子能事业部长正森滋郎说:“在国内核电市场的严峻形势下,这将为工厂的运营做出贡献。对于提高、传承焊接、机械加工技术也具有意义”。
长期以来,负责制造的神户造船所二见工厂一直在生产反应堆压力容器等巨型构造物。拥有制造耐久性要求严格的核电站需要的特殊设备,例如总荷重1000吨的起重机、大型热处理炉、巨型机床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生产ITER相关设备。
当然,作为实验堆,ITER的业务机会还很有限。真正的需求还在后面。
以ITER的成果为基础,从2040年开始,伴随发电的商业运营预计将在日本等各地启动。ITER还得到了中国、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参与,这些国家一边吸收技术,一边寻求商机。
所以可以这样说,已经全面打响的ITER订单竞争,同样也是在未来夺取巨大市场的前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