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我国能源结构正面临战略性的大幅调整。鉴于未来能源应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无害于环境”的特点,核电正成为调整国家能源结构、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科学与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在新形势下保持和提高国家核能力的基本保证。铀是核电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我国陆地铀资源相对未来需求而言非常贫乏,而海水中铀的蕴藏量约45亿吨,是陆地上已探明的铀矿储量的上千倍,从海水中提铀将成为获取铀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项回报极高的能源研发项目,海水提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美国、日本、印度及我国均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但目前没有一个国家达到产业化的水平。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国防科工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经过近几年的研究,解决了批量吸铀材料的可控合成,于2011年与2013年进行了两次海域海水场外提铀试验,发现了制约海水提铀工程化的关键因素,材料的提铀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海水提铀进一步海试提供了技术支撑,这标志我国海水提铀海试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同时在本次研讨会上,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核工业集团下属研究院等国内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就目前在海水提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享,展示了自制吸附材料的海水(或盐湖)提铀验证性实验结果。柴之芳院士、陈念念院士及国防科工局、中国工程院等相关单位领导及行业内专家对海水提铀项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海水提铀意义重大,但要取得实质进展就必须走出实验室,走向海洋,研究、探索、推广海水提铀的技术路线,最终实现工业化。其中,柴之芳院士提出的“全国一盘棋,建立公共海试试验平台,统一全国标准”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
而在海水提铀的研究模式上,与会专家也达成共识,由于海水提铀难度大、周期长、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所以应该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全国统一布局,大胆创新,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以海试的方式来牵引项目,由中物院和中核集团为牵头单位,以包容的态度、开放的心态,整合国内海水提铀技术力量,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工作。陈念念院士希望大家坚定信念,用最现实、最快的技术路线,尽早实现海水提铀的实用化和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