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由中国核建承建的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第一罐混凝土正式开始浇筑,标志着红沿河项目二期工程正式开工。这是去年中央提出抓紧启动沿海核电建设要求后首个开工建设的核电新项目。随着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的动工,核电领域落实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大幕也正式开启。
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首个批准建设的核电项目,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是东北地区第一座核电站和规模最大的能源建设项目,也是中国首次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同时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的核电项目。红沿河项目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采用CPR1000压水堆核电技术,其建设对优化辽宁及东北地区电网能源结构,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国家核电自主化进程均具有积极意义。
2006年起,中国核建责无旁贷的肩负起红沿河核电站的建设工作,中国核建所属成员单位中核华兴、中核二三等公司齐心合力,从一期工程到二期工程,共同在东北大地打造“中国核建”的品牌形象,让“中国核建”在广阔黑土地上真正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2006年,中核华兴红沿河核电项目部正式成立,这支拥有丰富核电建设经验的队伍从南方来到了渤海辽东湾的瓦房店市东岗镇,开始了崭新的征程;2008年,中核二三公司开始承担起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四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全部核岛设备的安装、调试服务和维护工作。
经过数以万计建设者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红沿河核电站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曾经贫瘠荒芜的土地,已被整齐有序的核电厂区所取代,四座高耸的核岛彰显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魅力。2013年2月17日15时9分,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成功并网,标志着中国东北第一座核电厂已具备发电能力;2013年11月23日09时43分,核电站2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2015年3月23日,3号机组并网发电;2015年2月17日,红沿河核电站宣布4号机组具备热态功能试验条件,标志着红沿河核电站一期核岛主体施工任务全部完成。2015年3月1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文件,确定红沿河核电站二期两台百万千瓦机组已获核准,为保障二期工程5号机组筏基施工的顺利实施,中国核建各成员单位精心筹备,充分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技术创新打造中国核电建设新标杆
作为当代世界上高端科技的典型代表,技术创新是核电站建设的永恒主题。中国核建在坚持“安全高效”的基础上,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施工能力,得到业主方的多项肯定。红沿河核电站所采用的CPR1000堆型也是截至目前国内自主创新最多、国产化率最高的核电站堆型。
红沿河核电站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一座核电站,冬季施工成为中国核建遇到的首要难题。每年的11月14日至次年4月1日,红沿河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8.7摄氏度,而且雨雪稀少,干冷风大,六级以上大风天气约占全年65%,冬期施工时间跨度长达140天。低温大风天气为设备吊装、电缆敷设、焊接、无损检测、灌浆、水压试验等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如何保证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连续施工,是中国核建在红沿河项目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负温环境下核电站混凝土施工技术”应运而生。中核华兴红沿河项目部以核电站混凝土?10℃以下环境施工为研究对象,对混凝土原材料温度进行热工计算分析,综合考虑负温环境下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养护等施工工艺及衔接工艺影响,实际施工中控制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编制了冬期施工系列方案,解决了严寒环境下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难题,保证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建造工期。开工至今,红沿河在冬季施工共浇筑混凝土约6.5万立方米,无一例质量事故。“负温环境下核电站混凝土施工技术”课题荣获合乐彩票登录“科学技术三等奖”,也获评江苏省省级工法,这项技术为后续在北方寒冷地区开展核电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经验。
筏基混凝土整浇施工技术是中国核建在红沿河项目上的又一个技术创新成果。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筏基的设计图纸为A/B/C三层分层分段施工,中核华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该方法易造成的工期时间长、资金投入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部特别成立课题攻关组,以反应堆厂房筏基各层合并整体浇筑为研究对象,对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应力进行计算分析,综合考虑浇筑能力、模板支撑体系等其他衔接工艺影响,通过增设抗裂钢筋网、控制入模温度、采用弦式应变计对反应堆筏基混凝土温度和应力变化进行监控,适时调整养护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缝。2号机组率先进行了A/B层浇筑,3号机组也第一次实现了核电筏基A/B/C三层整体浇筑,施工质量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并节约工期近20天。同时,红沿河核电站二期工程的5号机组筏基将继续采用ABC三层整浇技术,计划浇筑混凝土4452立方米。筏基整浇施工技术不仅开创了核电建设筏基整体施工的先河,也在业界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CPR1000堆型核岛反应堆厂房筏基混凝土整浇施工技术”课题荣获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得国家级专利。
“钢衬里壁板安装脉冲钨极氩弧自动焊新工艺”是中核华兴在工艺体系的重要创新。该工艺将钢衬里壁板在焊接工艺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技术创新,通过焊接设备的研制、焊接材料的选型、焊接工艺的调试、焊接工装的研制等关键内容的逐步攻关,中核华兴成功研发钢衬里壁板安装脉冲钨极氩弧自动焊新工艺,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了成本。此项新工艺荣获2009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和“2010年度国家级工法”,以该工艺申请的“核电站钢衬里壁板现场焊装方法”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环吊轨道梁地面预组装与长圆孔位置偏差测量”工法也是中核二三红沿河项目部在建设过程中技术创新代表。利用该工艺,地面预组装采集数据工作在环轨梁到货开箱检验后即可进行,不需占用关键路径上工期,为后续工作减轻了施工压力。与以往施工方案相比,新工法减少了大件二次吊装作业与恶劣天气等对具体施工所造成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系数,直接节约成本90.7万元,取得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经推广,该工法已在其他核电项目的环吊轨道梁安装中陆续使用,并入选北京市工法。
除上述典型创新成果外,中国核建在红沿河项目建设中的多个领域坚持科技护航。“拆除脚手架设置生命线”、“剪板机、卷板机安全防护改进”、“无人值守数据异地备份技术”、“不锈钢水池覆面板自动焊工艺”等均为公司在红沿河项目中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不断的工艺研发,实现了缩减成本开支,减少人力工时消耗的预期目标,多项技术已在其他核电项目上成功得到推广应用。
管理创新营造施工现场新气象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成果才能彰显其勃勃生机,加强管理创新也就自然成为中国核建在红沿河核电站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在严寒、大风等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中核二三和中核华兴积极采取多项科学管理措施,推进项目安全高效建设。针对现场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技术讨论,统筹调配资源,精心组织,合理分工,打响了项目建设的攻坚战。
中核二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下游推上游”的模式,通过积极与业主方、设计方沟通,推动供图进度,核对材料需求量,根据材料供货进展状态,合理安排现场施工进度;与中核华兴公司协商确定按安装进展分期分批地移交土建房间;每周召开包括系统移交专项协调,关键调试目标尾项清除,关键路径保障、纠偏等会议,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最终将制约工期因素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为工程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为保证冬季施工安装质量,项目部还采取了临时采暖措施,在厂房内增加了8台电加热器,并在施工中全程对环境温度进行监测并形成记录。对于温度较低的焊接部件,焊接前再次进行加热。管道冲洗试压时,细心监测和记录温度数据,冲洗试压结束后,立即排出管道及设备内的水,并用清洁干燥的空气吹扫干净,质检人员从系统最低点进行检查,确保管道内部没有积水,避免管道结冰的风险。实现多项系统的顺利安装和移交调试,达到质量和进度的双重保证。
人才管理是企业整体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中核二三始终将人才管理作为第一要务,实施“班组区域承包”等激励机制不断调动发挥人才积极性;开展“有效工时控制”、“弱势班组一对一帮扶”、“班组文化建设示范班”等多项具体活动建设企业文化、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并通过“千名班组长培训”、示范班、“师傅带徒弟”、逆向培训等多种多样的培训模式实行人才滚动培养,为员工提供锻炼和发展的平台。在保证红沿河核电各项安装工作的同时,项目部已经成为新的人才的“孵化器”,具备了自我“造血”与“输血”能力,为公司其他项目输出关键岗位人员330人,以实际行动缓解了第三轮核电发展中具备核电安装经验的专业人才被“稀释”所带来的压力。
中核华兴同样在资源配置和效能安排领域积极展开管理创新。8年的时间里,公司项目部不断完善了绩效考核制度、进度节点月度考核制度、班组建设、供应链系统等,管理创新工作从红沿河项目部率先试点启动,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将整个管理机制进行修改优化。各个部门之间紧密协作,有效沟通,实现了整个项目的稳定发展,为红沿河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以确保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让厂房施工区域能够实现每日“定人、定时、定量”安排工作任务,项目部在原核岛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核岛1队和核岛2队。2009年8月10日,1号机组顺利实现穹顶吊装,比三级进度计划时间提前36天,同时还创造了同类堆型穹顶与钢衬里周长、径向最小误差的新纪录。
客户管理是中核华兴在红沿河项目一期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工程公司的节点要求,一线项目部积极配合,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多次克服工期紧、施工量大、交叉作业、施工高峰等不利因素,不断优化工艺工序,合理调配资源,确保重大节点如期甚至提前实现。在施工最高峰依然坚持服务至上的理念,凭借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出色完成业主提出的多项要求。2009年3月,3号机组筏基浇筑比三级计划提前8天完成;2009年8月,1号机组穹顶吊装比三级计划提前36天完成;2010年5月,2号机组穹顶吊装比三级计划提前39天完成,出色的客户管理成果为公司赢得了业界赞誉。同时,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和超出客户预期的服务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公司也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互惠共赢关系。
“质量安全”是核电建设永恒的生命线
“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是核电站建设的重要准则,中国核建始终将质量与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采取多项创新措施,谨守基本准则,稳步推进“安全高效”的核电建设。
在安全领域,中国核建各单位项目团队开展多项培训及监督措施。一方面通过“总经理部成员安全生产区域责任制”、“五星评估”标准、“谁施工,谁负责”、“工完、料净、场地清”的管理办法以及安全长效激励机制,实现了建设团队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另一方面随时跟踪和高度重视工程公司现场专家提出的建议或疑问,针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查分析,以不断提升的安全敏感程度和现场应变能力营造出“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
2012年红沿河项目部国际标杆建设达到六级标准,2013年红沿河项目成为国际标杆建设首个达到七级标准的核电项目,2014年安全国际标杆建设保持在七级标准。
在质量保证方面,各一线项目团队同样做出诸多努力,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安全文明施工准则。
一方面,各项目部强化对每位进场人员的入场培训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岗前培训+上岗后复训”制度,坚持从项目初始到竣工收尾,高标准严要求把控各个操作环节,充分发挥一级质保、两级质检的屏障作用,开展全员安全、质量意识教育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安全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实现“以安全促质量,用质量保安全”。
另一方面,各项目部在施工中格外注重巡查监督工作,制定了详尽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强化过程控制,不放过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质检员对施工区域内的施工活动进行巡视检查,采用随机检查的方法,进而发现质量计划控制内难以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制止和解决,将安全与质量工作有机融合,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措施确保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实施和实现,不断提升工程质量。
在世界核电运营协会公布的全球在运压水堆核电机组9项关键指标中,红沿河1号机组有6项达到国际先进值。2014年,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荣获核工业优质工程奖。
随着红沿河二期工程开令枪的打响,我国核电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黄金时期。凭借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和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中国核建已做好准备,迎接红沿河二期工程及其他合乐彩票登录核电站建设的各项挑战,谱写更为壮丽的篇章。